<
y7h4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满城尽带黄金甲 > 第18章
    朱温为防备朱瑾增援,事先派部将霍存率骑兵三千进驻曹州(治今山东曹县)。朱瑾领兵二万来救徐州,霍存立即发起进攻,并与朱温子朱友裕在徐州附近的石佛山下合击,大败朱瑾军,朱瑾逃回兖州。徐州军再次出战,霍存恃胜不备,战败而死。朱友裕包围彭城,时溥多次出兵挑战,朱友裕则关闭营垒拒不应战。而朱瑾夜逃时,朱友裕也未追击。都虞侯朱友恭认为朱友裕必有他图,便写信告诉了朱温。朱温为防不测,即令都指挥使庞师古代朱友裕统领部队,让朱友裕暂且主持许州(治今河南许昌)事宜。庞师古主动出击,攻占了石佛山营寨。自此,徐州军不敢出城交战。四月,朱温军围攻徐州已数月,未能攻取。朱温的通事官张涛认为进军时机没把握好,所以劳师动众难以奏效。谋士敬翔则认为,攻城虽已数月,耗费人财物力也很多,但时溥困守徐州更是疲乏不堪,攻取徐州指日可待。朱温采纳了敬翔的意见,亲自赶到徐州,督促庞师古攻克彭城。时溥与家人登上燕子楼自焚而死。自此,徐州纳入朱温的势力范围。

    朱温攻灭时溥不过是许许多多混战中的一件。黄巢没有能只手摧毁唐朝,但唐朝也在他失败后崩溃,中国开始陷入历史上又一次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中。所谓“千间仓兮万条箱,黄巢过后犹残半。自从洛下屯师表,日夜巡兵入村坞”,说的就是这种混战的局面。

    而黄巢一度向往和留恋的长安城则再次成为纷争和杀戮的主要战场。等一切都安定下来的时候,长安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,只有残垣断壁还保留有昔日雄伟的影子。这个曾经包容万千的城市,已经被肢解得支离破碎,不知道秩序和道德为何物了。以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选择京师的时候,西望长安,也不得不深深叹息:这个盛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其他政治中心的城市,在历经了千万杀戮后,再也没有成为京都的可能。

    长安上下沉浮的经历就是悲怆的历史。然而,长安不是中国历史的起点,也不是终点。所谓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的盛况,到明朝末年再一次重新出现。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,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(长安)称王,国号大顺,改元永昌。李自成自己也改名为李自“晟”(光明和兴盛的意思),并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为新顺王府,发动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长安城,将城墙加高加厚,壕堑加深加宽,比原来更加壮丽。此时,距离黄巢的“黄金甲”已经近八百年。尽管相隔了八百年,二人的成功与失败却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。这就是后话了。

    朝不保夕的唐昭宗(1)

    公元880年,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清晨,在黄巢农民军的威势下,僖宗仓皇经金光门逃离长安,身边只有少数随从,其中就十三岁的弟弟寿王李杰。之后,僖宗颠沛流离、历经磨难,李杰都跟随在兄长身边,因而得到器重。由此也跟僖宗身边的亲信宦官有较多接触,也是他后来得以被立为帝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黄巢败亡后,黄金甲烟消云散,而唐帝国的气势也开始渐黯渐淡,瓦解的局势日益凸显。各个藩镇都在疯狂扩张,全中国变成一片血海。僖宗千辛万苦地回到长安后,宦官田令孜把持朝政,凶暴而且专横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联合起兵,要求罢黜田令孜,僖宗被田令孜控制,再一次逃离京师到凤翔。之后,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再一次联合起来反对田令孜,一场混战后,朱玫被杀,田令孜被驱逐。僖宗被折腾得不轻,惊魂不定,很快就病倒。

    文德元年(888)三月初五,僖宗病危。因僖宗儿子的年龄太小,任观军容使的宦官杨复恭建议立寿王李杰为帝。因李杰和僖宗是同母所生,在众兄弟中关系最为密切,僖宗同意了,下诏立李杰为皇太弟,代理军国大事,并立即派宦官刘季述将李杰迎入宫中。这里,特别要提一句,宦官杨复恭和刘季述后来先后与李杰反目。

    当时,支持李杰的只有掌握军权的宦官杨复恭。朝臣都想立吉王李保,因为吉王在诸王当中名声最好,年龄也比寿王要大。但自中唐之后,宦官掌握兵权,完全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杀废立。朝臣关于立嗣的意见根本得不到重视。

    第二天,年仅二十七的僖宗病死在武德殿。僖宗在位十五年,实际上在京师长安的时间还不到八年,之间两次被迫逃离京师避难,“十五年来无一治,虚名天子老奔波”,可以说是狼狈之极的虚名天子。不过,对僖宗来说他还是幸运的,他是唐朝最后一位死在长安、葬在关中的皇帝,于当年十二月葬在靖陵。

    李杰被立为皇太弟后,改名李敏。三日后即位为唐昭宗,又改名李晔。几次改名,代表着他身份和地位的变化。群臣见昭宗“体貌明粹,饶有英气,亦皆私庆得人”。

    昭宗即位时二十一岁,和许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,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。相反,他有振兴唐朝的志向,想挽救帝国于危难之中,即位之初,喜欢读书,注重儒术,整顿内政,很想有番作为。此时的昭宗胸怀大志,雄心勃勃,“以僖宗威令不振,朝廷日卑,有恢复前烈之志。尊礼大臣,梦想贤豪”,被人称为“有会昌之遗风”。

    经过黄巢农民军起义后,本来在宪宗一朝有所缓解的藩镇割据势力重新滋长,以往在形式上听命于皇帝的节度使们,现在也公然无视朝廷的诏令。靠镇压黄巢农民军发家的各路新旧军阀乘机扩张实力,据地称雄,相互吞并。到昭宗即位时,北方出现了以宣武节度使朱温(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赐名“朱全忠”)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、风翔节度使李茂贞(原名宋文通,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赐名“李茂贞”)为首的三大强藩。

    昭宗年轻气盛,聪明轻浮,具有皇室子弟逞能和任性的特质。他往往容易将事情想象得很假单,一即位就招募了十万大军,打算以强大的兵力来压制强藩。然而,此时唐朝积弱已久,宦官专权,藩镇跋扈,战乱不断,皇权衰微。尤其是各种势力盘根错节,宦官和权臣均勾结藩镇为外援,朝廷内部矛盾重重,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,局势相当复杂。昭宗本人也是各种势力的猎物,势力集团都想通过控制他来号令天下。昭宗对此却浑然不觉,贸然对藩镇采取强硬姿态,企图挽回中央朝廷权力,结果反而引来更大的危机。

    当时,宦官杨复恭自恃有拥立之功,不把昭宗放在眼里。他还仿照田令孜的办法,选勇士多人,都收为义子,号称“外宅郎君”。然后让这些义子分掌兵权。又养宦官六百人为义子,派到诸道当监军。宦官的势力比以前更为强大。昭宗憎恶杨复恭专权,想找机会除掉他。

    大顺元年(890年),宣武节度使朱温为了个人利益,奏请唐朝廷下令讨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。昭宗感觉这是个机会,想利用朱温的兵力来对付大宦官杨复恭,先除掉内忧,于是听从宰相张濬、孔纬的建议,下诏革去太原李克用的官爵,并命宰相张濬等领军,对河东用兵。各地藩镇对此都坐山观望,不积极出兵配合唐朝廷的军事行动。结果,朱温、张濬军均被以骁勇善战闻名的李克用打得大败,昭宗派往河东地区的官军几乎全军覆没。宦官杨复恭乘机反击,将支持昭宗的宰相张濬、孔纬罢免。

    这时候,昭宗任命王瓖(昭宗亲舅)为黔南节度使。王瓖到达利州(今四川广元)时,杨复恭派人将王瓖乘坐的船弄沉,王瓖及随从全部淹死。昭宗知道是杨复恭主使后,便任杨复恭为凤翔监军,打算将他派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那里,隐有借刀杀人之意。杨复恭立即借口生病,请求致仕退休,暗中却图谋作乱。昭宗当机立断,亲自发兵攻打杨复恭私宅。宰相刘崇望鼓励士兵进攻,杨复恭兵败,率义子杨守信等人逃往兴元(今陕西汉中)。杨复恭失败后,西门君遂成为宦官的首领。昭宗此举,大概是他一生中惟一值得一提的事,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宦官的拥兵地位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宦官。

    昭宗驱逐杨复恭后,杨复恭逃到养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那里。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一直想扩充地盘,正待机而动,便趁机想朝廷请求出兵讨伐杨复恭。但皇宫中的宦官们有兔死狐悲之感,拦住昭宗,不让他下诏。李茂贞没有得到朝廷的诏书,就自行出兵攻下兴元,俘杀了杨复恭父子,且将兴元收归己有。

    李茂贞势力有了很大发展,他的辖区离长安很近,昭宗由此对他产生了警觉。昭宗下诏要李茂贞让出凤翔节度使,专任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。李茂贞不但不从,还上书辱骂昭宗,公然指责昭宗“只看强弱,不计是非”。

    昭宗看完后勃然大怒,决定出兵讨伐李茂贞。宰相杜让能进谏说:“陛下初登大宝,国难未平,茂贞近在国门,不宜与他构怨,万一不克,后悔难追。”他认为李茂贞就在京畿地区,万一又意外,后果难以预料,劝昭宗谨慎行事。但昭宗正怒火冲天,坚决不听,还大骂宰相杜让能说:“王室日卑,号令不出国门,这正志士愤痛的时候,朕不能坐视陵夷,卿但为朕调兵输饷,朕自委诸王用兵,成败与卿无干。”

    昭宗派出的禁军大多是刚刚招募的市井少年,不懂兵事,而李茂贞一方则是身经百战的边兵。三万禁军还没有进入凤翔就被打败。李茂贞乘胜进逼京师。昭宗无可奈何,只好跟臣子讲和,杀死西门君遂等三个宦官首领,又杀了筹划军事的宰相杜让能,李茂贞才肯退兵。